
一直以來,有許多人不斷強調當代藝術要反映當代的文化、社會、哲學、自己生活的一套方法。乍聽之下,當代聽起來是「最流行」、「最跟得上時代」、「最新」、「跟時代同步」或通俗一點「最潮」的同義詞。然而,當代還有另一個「不合時宜」的重要面向。也就是說,當代本身是一種矛盾,它既跟時代同步又同時是最不合時宜的。
從尼采、羅蘭巴特、德勒茲再到阿岡本等等哲學家都指出「不合時宜」的重要性。尼采出版了一本《不合時宜的沉思》、羅蘭巴特說「當代的人是不合時宜的」、德勒茲認為「『不合時宜』既非『歷史』,亦非『永恆』,而是一種『潛存』( virtuel)的『變化』(devenir)。」、阿岡本則指出「真正的當代的人,那些真正地屬於時代的人,是那些既不合時代要求也不適應時代要求的人。」[1]換言之,真正的當代人並不是抓緊時代浪潮,而是能探索潛藏在時代之下的未知層面。
就像光線的誕生必然有影子的伴隨一般,當代人探索在影子中的黑暗,跟光線保持著「陌生的距離」。因為真正的當代人總是試圖探索身處時代之外的未知事物。但,他並不會離開社會,而是跟社會產生複雜曖昧的關係。大抵來說,當代人雖然跟時代保持著距離,但卻同時無法完全脫離身處的社會之外。
阿岡本說得好「當代性就一個人是與自身時代的一種獨特關係,它既依附於時代,同時又與時代保持距離。…….那些與時代太過於一致的人,那些在每一個方面都完美地附著於時代的人,不是當代的人;這恰恰是因為他們無法目睹時代;他們無法堅守自身對時代的凝視。」[2]換言之,過於擁抱當代的人,因為沒辦法跟時代保持適當距離,跳脫出來看自身跟時代的關係。所以,總是用主流媒體的單一角度看待自己的時代,因此看不到被掩蔽時代的多元面向。
另一方面,真正的當代人總是「不合時宜」的,他能探索影子內的黑暗,察覺一些潛伏在主流價值觀下的東西,並富有創造力的揭露這些東西。他不能緊緊擁抱時代潮流,而是能回頭以自己的方式引經據典的「重估歷史」。換言之,當代人不僅在空間上拉開他和自己所屬時代的距離,他同時得在時間上援引過去。阿岡本又說「當代人不僅是一個感知現時之黑暗,領會一種注定無法抵達之光明的人;當代人同樣是一個劃分並篡改時代的人,他能夠改變時代並將它投入到與其他時代的關係當中。他能夠以無法預料的方式讀解來歷史,能夠依據一種必要性『援引歷史』;這種必要性絕不來自其意志,而是源自一種他無法回應的緊迫性。」[3]
當代人能以一種不合時宜的角度來看待歷史,並透過歷史的解構,讓我們看到更多的不同可能,冷酷凝視時代的另個面向。阿岡本接著說「我們成為當代之人—不僅是成為我們的世紀和『現在』的當代之人,同樣還要成為過去文本和文獻中預想的當代之人。」[4]也就是說,當代是所有時代想像的當代,他並不會侷限於自己時代的限制,因此前衛藝術在今天看起來有栩栩如生的創新可能。換言之,新不是侷限在自己時代,而是在所有時代都是新。此外,當代人並非完全脫離歷史,單純又無染地活在當下,而是透過歷史或記憶文本的重新對話,交織出新的可能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,當代藝術通常對「歷史」抱持著「若即若離的態度」。因為所有歷史都是人的詮釋(都是可疑的),但這並不代表歷史不重要或者毫不可信。在當代的語境裡,歷史恰恰被高度重視,因為我們能從當代的角度回頭看過去的歷史,挖掘被遮蔽或虛構的歷史。「這些過去的歷史不完全是過去,而是關於未來。尋找未來的可能性,其實也是在追溯往昔。」[5]
「過於不重視歷史」以及「把歷史敘事奉為圭臬」的人都不是真正的當代人。前者活在當下,擁抱當代社會的消費文化,但卻像後現代社會一般毫無歷史感。後者則是束縛於過去的史料,只能用前人角度看待歷史敘述,而看不到更多被遮蔽的歷史。
以攝影創作來舉例的話,前者就像是一些商業攝影家、攝影發燒友等等,他們通常都不屑於研究歷史,認為他們現在拍的才是「最符合大眾喜歡的風格」。後者則像是一些形式主義者(把攝影的形式美感奉為圭臬,通常他們信奉Ansel Adams)、紀實攝影本位者(過於重視社會功能,通常信奉Eugene Smith)、街頭攝影本位者(信奉布列松),他們都被過去歷史上的經典所束縛,難以「重估歷史」的各種可能。
相較於上述兩者,真正的當代人則是懷疑歷史同時又不斷的研究歷史,並且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述說歷史,開啟我們對於世界的不同理解,直直的凝視時代的黑暗。弔詭的是,真正的當代人因為其跟時代格格不入的態度,所以不容易在所屬的時代受肯定,他背叛了大眾也同時背叛菁英,他同時具有懷舊情懷又同時走在時代前沿。
要言之,當代人必須掙脫離時代的束搏,跟時代保持距離,勇敢的朝未知邁進。Ravi Sundaram說得好「你必須不合時宜、與時代格格不入,才能真正看到其他人見不到的事物。」[6]也就是說,當代人必須勇敢地凝視潛藏在時代下的創傷,揭露時代在媒體同質化以外的層次肌理。在全球化下的當代藝術浪潮裡,或許保有「不合時宜的態度」,才能栩栩如生的揭露時代的未知,將自己朝向「他者」展開無盡的開放。
參考資料
[1]喬治·阿岡本(Giorgio Agamben) 《什麼是當代人?》
[2]同[1]
[3]同[1]
[4]同[1]
[5]羅貴祥 著。《德勒茲》(台北市:東大,1997),頁5。
[6]Raqs 媒體小組, Ravi Sundaram, Daniela Zyman 。《當代這一刻是否已來而復去?》
如果我們這時代流行的是不合時宜,那又怎麼辦呢?
不合時宜必須跟流行保持距離,否則就不叫不合時宜哩。假如,只是透過不合時宜的偽裝去迎合流行趨勢、追求大眾認同,我覺得這樣並沒有抓到不合時宜的精髓(其實這種投機的人其實也不少)。
我認為,不合時宜是一種面對事物的「態度」,而不是可以簡單炒作或跟風的流行風格。並且,不合時宜的人總是「在流行系統之外的剩餘」,他很難擁抱流行,因為他必定得跟時代保持距離,挖掘那些不為人所見的黑暗。
謝謝你的文章!